赛事点睛,古都焕新:西安用国际赛事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
仲夏时节,古城西安以两场国际体育盛会为笔,在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底色上勾勒出新时代的活力图景。2025 年世界泳联花样游泳世界杯总决赛与世界男排联赛(中国西安站)的同期举办,不仅让这座 “世界人文之都” 成为全球焦点,更通过 “体育 + 文化 + 旅游” 的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古都转型升级的新路径。
一、赛事赋能:从 “体育场馆” 到 “城市会客厅”
西安曲江竞技体育中心内,中国男排与塞尔维亚男排的对决点燃了观众的热情。当队员们将主帅海宁抛向空中庆祝胜利时,全场观众自发唱起的生日歌,让体育竞技超越了胜负本身,成为情感共鸣的纽带。这样的场景,正是西安通过赛事打造 “城市会客厅” 的缩影。

国际一流的场馆设施是赛事成功的基石。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以 “周秦圣殿、汉唐雄风” 为设计理念,双层正交索网钢结构屋盖与马鞍形沉浸式看台的结合,既传承了古都建筑的雄浑大气,又满足了国际顶级赛事的需求。而作为全运会遗产的西安奥体中心,赛后不仅向市民开放,更通过举办演唱会、展会等活动,成为城市新中心的核心载体。
二、文化对话:当 “秦俑魂” 遇见 “水上芭蕾”
在花样游泳世界杯总决赛的开幕式上,《梦回长安》的文体展示将金色暖光勾勒的大唐宫阙、身着铠甲的舞者与现代光影技术完美融合,让千年历史在碧波之上流动。中国花样游泳队的自选节目《秦俑魂》更是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竞技体育,运动员们以 “像秦俑一样穿越千年” 的姿态,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力量。
赛场之外,非遗文化的 “花式编排” 同样令人惊叹。唐代壁画临摹、皮影戏表演、秦腔妆造体验等非遗集市,让各国选手和观众沉浸式感受 “中国风”。国际技术官员阿特金森在体验秦腔后直言:“这是一场跨越语言的文化对话。” 而男排联赛中场的国风表演与《西安人的歌》旋律,则让体育场馆成为文化传播的 “活舞台”。
三、经济激活:从 “赛事流量” 到 “城市增量”
赛事的溢出效应正在改写城市经济格局。数据显示,2024 年西安全年举办赛事活动超 800 项次,带动旅游、餐饮等消费达 4.62 亿元。本届男排赛事期间,54% 的外省观众通过 “一人观赛,全家旅游” 模式延长了停留时间,兵马俑等景区的门票优惠与 “赛事 + 住宿” 套餐的热销,直接推动了文旅收入增长。
这种转变背后,是 “赛事经济” 的乘数效应。西安通过 “跟着赛事惠游西安” 活动,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 “留量”:观众凭票根可享受景区折扣,赛事场馆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 3 倍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—— 无人机足球邀请赛、电竞场馆等 “体育 + 科技” 新业态的涌现,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四、全民参与:从 “观赛者” 到 “城市共建者”
体育赛事的温度,最终体现在市民生活的变化中。西安投资 69.21 亿元建设的红旗铁路线体育公园等项目,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乐趣。2024 年首届社区运动会吸引 500 万市民参与,奔跑在古城墙下的身影,成为 “健康生活新风尚” 的生动注脚。
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的成功,同样印证了赛事对市民生活的改变。2024 年,环城绿道接待游客超 6000 万人次,儿童滑步车培训、家庭骑行装备租赁等业态增速超 42%,“骑跑在成都” 成为城市新名片。这种 “赛事即生活” 的理念,让体育从竞技走向全民参与。
五、未来展望:从 “赛事名城” 到 “文化枢纽”
西安的实践,为古都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。正如西安市体育局负责人所言:“我们将搭建‘赛事 + 文化’‘赛事 + 旅游’等多业态场景,让城市成为体育‘赛场’,让赛事成为城市‘秀场’。” 未来,随着女子垒球亚洲杯、世界斯诺克大奖赛等赛事的落地,西安将进一步巩固 “国际赛事优选地” 地位。
米兰体育官方网站从杭州亚运会的 “数字火炬手” 到哈尔滨亚冬会的冰雪经济,中国古都正在通过赛事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。当体育赛事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,每一座古城都能在 “以赛促城” 的进程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。正如西安球迷在男排赛后的留言:“体育让古老的城墙不再是历史的边界,而是通向世界的窗口。”